万博体育maxbextx(中国)官网首页

上海财经大学第二届“经济社会学实证与反思”研究生学术论坛在万博体育maxbextx官网首页同新楼成功举办

来源:万博体育maxbextx官网首页发布时间:2017-12-22浏览次数:1978

1217日,上海财经大学第二届“经济社会学实证与反思”研究生学术论坛在万博体育maxbextx官网首页同新楼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院主办,万博体育maxbextx官网首页经济社会学系承办,中国社会学会经济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协办。

参加论坛的校外嘉宾有:中国社会学会经济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会长、复旦大学中国社会治理中心主任、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副主任桂勇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所长程福财研究员、上海师范大学社会学系冯猛副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邢海燕副教授、复旦大学社会学系黄荣贵副教授、同济大学社会学系栗晓红副教授,以及来自复旦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高校的各位老师同学。论坛开幕式上,桂勇教授、程福财研究员和刘长喜副教授为本次研究生论坛致开幕辞。桂勇教授肯定了上财经济社会学系在经济社会学研究和万博体育maxbextx官网首页所取得的成绩,代表中国社会学社会学会经济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祝贺论坛成功举办。程福财研究员代表上海社科院社会学所祝贺论坛,高度评价了研究生论坛的论文质量,提议更多的研究生参与学术研究上来。刘长喜副教授代表承办方介绍了论坛的情况,感谢上财研究生院和万博体育maxbextx官网首页的支持,欢迎与会专家和研究生同学。并转达了万博体育maxbextx官网首页陈忠院长、杨乐书记、郝云副院长对论坛的祝贺。

在论坛主题报告环节,首先由来自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的程福财研究员为大家分享他在流浪儿童调研中的发现——《童年的文化政治:基于对上海流浪儿童的调查》,在这份研究中,程研究员回答了规范性童年是如何影响流浪儿童在街头的生活,流浪儿童是如何感受、应对压制其身的关于童年的文化规定,以及童年的文化政治视角下儿童福利服务应该何去何从的问题。程研究员在几个月与49名流浪儿童的接触和调研中发现,外出流浪是儿童对规范性童年与儿童的实际生活条件之间的脱节的应对。成人社会对儿童能力的定义以及中产阶层定义的“童年”,脱离了流浪儿童的生活实际,构成为对流浪儿童的压制性力量;儿童有对自己生活的理解和选择,是能动的社会行动者,书写着自己的人生传记;从文化政治视角看流浪儿童,为儿童福利服务的发展提供了一些理论启示:将儿童看作是独立的个体,独立的人,拥有受特定情境制约和驱动的能动性,对于儿童保护的标准问题,比如童工问题也需要多加思考。在程福财研究员的分享后,上海财经大学万博体育maxbextx官网首页经济社会学系苏熠慧副教授做了精彩的点评,她认为对于现有的儿童的规范性文化是从哪里来,流浪儿童的生活逻辑是怎样的,这些逻辑中哪些是儿童自身的主体性这些问题需要有更多思考。

第二位带来主题报告分享的是来自上海师范大学社会学系冯猛副教授,他的题目是《地方政府创新及其收敛:基于风险-效应模型的分析》,他构建了一个地方政府创新的风险-效益模型两对地方政府的创新行为进行分析,论证了地方政府在什么情形下会选择创新,创新受到官员人能力和要素组合的影响;还提出地方创新的路径有“M”型和“W”型两种,有“大刀阔斧、锐意进取”、“迎难而上,富有魄力”、“小修小补,小心翼翼”、“负重而行,畏手畏脚”四种创新的类型;冯教授认为,政府为规避风险,选择在一个“安全”领域创新,造成了创新的集中化趋势,另外地方政府为突出效应,选择加大要素组合强度,造就了深度动员趋势,集中化与深度动员趋势相结合,就是创新收敛。在冯猛副教授精彩的分享后,上海财经大学万博体育maxbextx官网首页经济社会学系韩亦副教授进行了点评,他建议对于政府创新这一议题的模型建构可以采用统一的模型,在地方政府创新形态的部分可以使用时间来作为自变量。

最后,上海财经大学社会学系青年教师孙哲老师也向大家分享了自己的研究——《市场建构与权利分化——对上海长租公寓市场的社会学研究》。在他的研究中,上海市不同类型的公寓租赁市场的走向实际上是政府建构的结果。具体而言,以“大车店”为代表的非人才公寓成为政府整治的对象,在这个过程中广泛的中低收入群体的租户权利实际上是被否认的。然而“青年社区”代表的人才公寓却被鼓励发展,白领、创客等青年群体的市场权和市民权呈现分离的状态。非人才公寓市场的“衰”和人才公寓的“兴”的实际上是政府进行人口调控的工具,住房租赁市场更是作为精细化社会治理的抓手。在孙哲老师精彩的研究分享后,上海师范大学的邢海燕副教授对此进行了细致的点评。邢老师首先以孙哲老师的研究为模范,教导研究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善于从交叉学科中进行选题,其次从自身研究的经验为孙老师的研究提出两点建议。第一,可以将租户的访谈资料丰富进研究中,补充这一主体的互动话语;第二,可以尝试从多个角度去测量政府人口调控的方式方法。

在上午顺利完成本次论坛开幕式和主题报告两项活动后,下午一点在三个分论坛展开了学术讨论。

  

分论坛一以“经济、劳动与教育”为主题,上半场的报告分别为:来自上海师范大学的叶琼的《浅析涂尔干的科学观》、来自上海财经大学的张玉珊的《结构性挤压下的小微民营企业家慈善心态及行动方式——以西北N区为例》、来自上海财经大学的郑轩的《不同市场结构下商标注册行为的模仿性扩散》、来自同济大学的沈康珺的《社会学视域下试探房地产市场治理架构的新变化》,下半场的报告为:来自上海财经大学的范丹阳的《影响企业慈善行为的因素分析》、来自上海财经大学的严智谋的《高收益、低待遇的长期维持——“F记串串香”生产政体的个案研究》、来自同济大学的沈晨的《留守儿童认知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来自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张书博、陈卓的《非正规就业歧视与阶层流动性——基于中国社会综合调查的研究》。

“经济、劳动与教育”的分论坛很荣幸地邀请到同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栗晓红老师和上海师范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冯猛老师作为点评老师,上海财经大学经济社会学系的王鲁峰老师为本分论坛的主持人。

叶琼同学的报告是本次“经济社会学实证与反思”论坛里唯一的一篇理论研究的报告,结合当今社会在科技高速发展的同时,随之产生的对于科学的质疑为文章的切入,深入阅读了涂尔干的四本著作,对涂尔干的科学观进行了梳理。栗晓红老师非常肯定叶琼同学在理论方面的研究努力,同时为她指出了可以更近一步的研究方向,例如同其他研究涂尔干的学术著作的对话等。

张玉珊同学为我们展示了她对五位小微民营企业家慈善心态和慈善行为的案例研究,对比大企业的慈善行为,探索形成小微民营企业家特有心态和行为的深层原因。

与张玉珊同学的报告相呼应的是范丹阳同学的报告,范丹阳同学通过严谨的定量研究,对影响企业慈善行为的因素进行了分析,通过研究发现企业管理层认知和其教育程度会影响到企业的慈善行为。

郑轩同学为我们展现的是对于我国企业商标注册行为的模仿性扩散的分析,研究发现了在绝对产业集中度、相对产业集中度不同的情况下,企业的模仿行为的特点,并由此对现有六类行业进行分类归纳,总结了不同类型的行业里的企业模仿倾向。冯猛老师在认可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几点建议,例如建立商标注册增长和公司注册增长的比值来提高研究指标的更科学,结论可以更加具体到日化产业、服装产业等的企业模仿倾向描述。

沈康珺同学报告了他关于房地产市场的治理架构的变化研究,发现了新媒体在房地产市场的力量及报道特征,同时介绍了房地产市场的一个新形势——众筹对房地产治理的影响,非常的独特。

严智谋同学展示了他在实习过程中发现的非常有趣的社会个案:一家生意兴隆、经营年限不断的火锅店,却保持着基础员工低待遇的状况,他从生产政体理论角度切入,对火锅店的对不同层级员工进行的不同管理方式进行了挖掘,对员工同资方的斗争与妥协进行了分析。

沈晨同学采用多元回归模型,分析了留守儿童在认知能力方面的现状,从留守儿童的城乡差异、家庭互动、学校融入等角度进行了研究,栗晓红老师结合现有的男女生的学习成绩研究结论,对沈晨同学“留守女童的认知能力比留守男童低”的研究发现进行了追问和探讨。

张书博和陈卓同学结合本专业的Neumark分解法对社会阶层流动进行了跨学科的研究,将正规就业人群和非正规就业人群的社会阶层流动差异层层分解,最终研究发现四成的阶层流动差异是由于对非正规就业的歧视造成的。冯猛老师十分鼓励这样的跨学科尝试,并建议两位同学可以更加关注现实、结合社会学理论视角,体现对生活现实的关怀。

分论坛一在各位同学丰富又精彩的报告和老师深入浅出的点评中,圆满结束,不论是报告者还是听众,都十分投入地参与论坛报告,实感收获颇丰。

  

分论坛二以“经济、文化与自我”为主题。上半会场依次展示了上海师范大学郑扬同学的《青年“怀旧”与集体记忆——以互联网社区的周杰伦怀旧为例》、上海财经大学张雪枫同学的《河南部分地区“门事”风俗的田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陈滔同学的《中国孝道观念变迁与代际传递》、华东师范大学谢永祥同学的《村落巨变与村落共同体的当代命运——基于申村的个案研究(1958-2017)》、上海大学乐鹏举同学的《上海美影厂的辉煌时代与市场化转型危机——基于艺术集体行动理论视角》。下半场报告展示了上海师范大学杨雅楠同学的《城市化进程下离乡农民的乡村记忆探析》、复旦大学李秀玫同学的《社会化媒体与政治不平等:强化抑或均衡》、上海师范大学刘向华同学的《藏传佛教与民间宗教的互动及其特点——以甘肃裕固族和新疆锡伯族研究为例》、华东理工大学孙婷婷同学的《作为公共空间的相亲角的空间解读——以上海人民公园相亲角为例》。

分论坛二会场气氛高涨,同学们从经济社会学、文化社会学、人类学、宗教学或者其他角度,在有限的时间里向大家展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在九位同学全部发言完毕之后,邢海燕老师和吴淑凤老师依次对同学们的报告进行了点评。邢海燕老师指出同学们的共同点是都着眼于社会中的变迁,从各个角度进行了多样化的探索和研究,邢海燕老师肯定了所有同学积极与认真的学术态度,鼓励同学们进行跨学科的研究与思考。吴淑凤老师对同学们的研究态度进行了表扬,肯定了同学们在研究时从自身兴趣出发,由此才产生了丰富多彩的选题,才能全心全意投入到学术研究中,写出优秀的文章。邢海燕老师指出郑扬同学以互联网社区的周杰伦怀旧为例,对青年的集体记忆的研究非常有趣,体现了一定的时代特征,同时也十分完整和规范;张雪枫同学对河南部分地区“门事”风俗进行了田野调查,研究了当地婚姻嫁娶中的狐臭禁忌,发现其中存在着亲密关系带来的主观压力和边缘关系带来的客观压力,吴淑凤老师指出其在“制度化”方面仍需做进一步改进,邢海燕老师提出可以再加入对诸如“狐仙崇拜文化”等传统因素的考虑;陈滔同学探讨了孝道观念随时代发展之变化的特征,并论述了孝道观念变迁的根本原因,邢海燕老师对其严谨规范的定量分析进行了表扬,同时指出其需要在地域的划分等方面更进一步考虑;谢永祥同学以申村为例,对人民公社时期、改革开放后、村落共同体瓦解之时和村落终结之时对村落发生的巨变及村落共同体的当代命运进行了阐述;乐鹏举同学指出上海美影厂在黄金时期是国家保障和约束下的艺术共同体,实现了持续创新,在其转型时期是在国家与市场间分裂的集体行动,作品多元分化,并进行了研究的最新进展分享。邢海燕老师和吴淑凤老师点评他们的研究十分规范与成熟;杨雅楠同学以“讲故事”的新颖方式对离乡农民的乡村记忆进行了研究,邢海燕老师指出其对乡村记忆的角色意义的探析十分完整,吴淑凤老师认为其拓展了进行写作的方式和角度;邢海燕老师肯定了李秀玫同学的选题,认为其在数字化的当代对社会化媒体与政治不平等之间的联系的探究十分符合时代特征,所做的定量分析也非常规范;刘向华同学对裕固族和锡伯族藏传佛教与民间宗教互动的特点及原因进行了详细和完整地分析;孙婷婷同学以上海人民公园相亲角为例对其进行了空间解读,邢海燕老师指出其研究视角十分新颖,但文章偏重于对人物诸如父母、青年以及中介的阐述,忽略了从空间角度进行解读,需要做进一步调整。老师们在点评的同时和同学们深入交流,进行了追问和探讨。最后,邢婷婷老师进行了总结发言,并在报告的阐述方式上给出了一些建议,分论坛二圆满结束。

分论坛三以“经济、政治与治理”为主题,首先做报告的是华东师范大学的张荣瑾同学,她的论文题目是《集市:国家行政介入过程中的社区生活异化——以冀西北许家堡村定期村集为例》,探究农村社区发展过程中的国家作用和农村社区居民的角色地位,通过查阅县志、参与观察以及对村民、商贩进行访谈,发现在集市繁荣发展的表象下,农村社面临这资源支持和社区主体意识的缺失问题。黄荣贵副教授对张同学的论文进行了点评,提醒要分清“集市”和“村庄”两个概念,明确所要研究的基本单位。

第二位报告人是上海财经大学的高子君同学,论文题目是《非政府组织的发展理念与生存策略选择——以上海市两家社工机构为例》,文章重点研究在政府购买服务的项目中,非政府组织采取何种策略与地方政府维持关系并自我发展,对于不同的组织而言又是什么因素影响了这种策略选择。范文老师在点评时提出,应该首先对“非政府组织”这一概念进行明确的界定,本文中以社工机构来代表非政府组织,有一定的问题。范文老师建议以盈利机构和非盈利机构进行划分可能更加恰当。

第三位报告人是华东师范大学的魏仲奇同学,论文题目是《“被郊区化”及其问题——对上海动迁的再反思》,正如论文标题所示,魏同学在文章中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被郊区化”,以上海市的“被郊区化”为例,并与西方国家的“郊区化”为参照对象,指出“被郊区化”是一把双刃剑,调整弱势群体的生活和心态对于提高其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第四位报告人是华东理工大学的余婷同学,论文题目是《“社工考试热,社工证很冷”:基于承认视角的分析》。社工专业的余婷同学敏锐地观察到数量猛增的社工考试参与人数和持证率,与社工证书不被社会承认、含金量下降这一矛盾现象,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从承认视角出发,通过分析发现:政府对社工人才队伍建设“重数量轻质量”是导致上述矛盾现象的根源。范文老师肯定了余婷同学用“冷”“热”进行描述的文学性和直观性,但作为科学研究这类表述还不够准确。

第五位报告人是上海财经大学的翟家宁同学,论文题目是《高校志愿者——社工的合作模式与志愿服务质量——基于对开封市“双工联动”开展情况的调研》,文章从服务施与方和服务接受方反馈两个维度探究了“双工联动”模式对大学生志愿服务质量的提升效果,揭示了这一模式现存的问题,并思考完善的途径。范文老师指出,翟家宁同学是基于个体身份性进行分析,也可以从社工机构这一嵌入性组织的角度去分析。

下半场开始,第六位报告人是上海大学的兰雅心同学,论文题目是《不完全信息与无序自选择——对“就医分流”失败的理论解释》,研究发现:单位制时期得以实现有序分诊的原因在于自选择主体(医生)的行动特征满足实现分离均衡的微观机制;而当前的自选择主体(患者)则出现行动类型的多样化趋势,并最终表现为无序就医结果。黄荣贵老师建议兰雅心同学在理论建模与解决现实问题之间要有所侧重,文章似乎希望两者兼顾。

第七位报告人是上海财经大学的吴明星同学,论文题目是《“事件型网络舆情”与“议题型网络舆情”的比较研究》,文章从社会冲突理论的视角出发,通过构建相应的指标体系,以定量与定性研究结合的方式深入分析了两类舆情的不同表现。研究发现:事件型网络舆情具有爆发性和草根性,而议题型网络舆情则属于非现实冲突,具有安全阀效应。黄荣贵老师和范文老师都肯定了吴明星同学严格的研究设计以及清晰的概念界定,并建议可以更加聚焦研究问题。

第八位报告人是同济大学的汪钰同学,论文题目是《“场域——惯习”视野下腐败问题的成因研究》,文章对腐败场域的形成与特征、我国腐败场域的现状、以及腐败场域内惯习的作用进行了阐述,并尝试性地提出从社会建构和个人自塑两个方面来构建反腐思路。黄荣贵老师认为,腐败场域本身是否存在尚需探讨,应侧重分析什么样的场域内更可能产生腐败的惯习。

最后一位报告人是上海财经大学的张留克同学,论文题目是《企业“政府资源”对行业协会参与行为影响——基于资源依赖理论的思考》,文章通过定量分析发现:企业具有国有背景、企业业主或总裁参与政治,则企业越少参加行业协会。最后,分论坛三在所有同学丰富又精彩的报告和老师深入浅出的点评中,圆满结束。

论坛闭幕式在分论坛结束之后如期举行。闭幕式开始,王鲁峰老师、邢海燕老师、黄荣贵老师分别就三个分论坛的开展情况进行介绍,三位老师都对同学们的论文写作能力、学术态度表示了肯定,并认为通过研究生学术论坛的平台,能够帮助同学们博采众长,优势互补。

论坛还对获得“优秀论文”奖的同学进行了表彰,获奖同学名单如下:

一等奖:

上海美影厂的辉煌时代与市场化转型危机——基于艺术集体行动理论视角。

获奖者:乐鹏举严俊(上海大学)

产业集中度、企业规模与商标注册行为的模仿性扩散。

获奖者:郑轩(上海财经大学)

二等奖:

社会化媒体与政治不平等:强化抑或均衡?

获奖者:李秀玫黄荣贵桂勇(复旦大学)

非政府组织的组织理念与生存策略选择——以上海市两家社工机构为例。

获奖者:高子君(上海财经大学)

“被郊区化”及其问题——对上海动迁的再反思。

获奖者:魏仲奇(华东师范大学)

三等奖:

影响企业慈善行为的机制分析。

获奖者:范丹阳(上海财经大学)

社会学视域下试探房地产市场治理架构的新变化。

获奖者:沈康珺(同济大学)

藏传佛教与民间宗教的互动及其特点——以甘肃裕固族和新疆锡伯族研究为例。

获奖者:刘向华(上海师范大学)

“社工考试热,社工证很冷”:基于承认视角的分析。

获奖者:余婷(华东理工大学)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双工联动”模式探究。

获奖者:翟家宁(上海财经大学)

 闭幕式最后,上海财经大学经济社会学系韩亦老师对论坛做了回顾和总结。韩老师认为,正如社会学中的仪式概念一样,来自各个学校的同学通过研究生学术论坛的仪式,重新认真思考社会学科的意义,反思自身治学态度,并经过各自观点火花的碰撞,拓宽了学术视野,收获良多。最后在所有参会师生的掌声中,上海财经大学第二届“经济社会学实证与反思”研究生学术论坛圆满落幕。

供稿:翟家宁、沈宁然、王亲、周文欣、吴明星

供图:严智谋、王威

 

版权所有: 上海财经大学

地址: 上海市国定路777号   邮编:200433   E-mail:wxb@mail.shufe.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