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er Kail教授在英国剑桥大学完成全部从学士到博士的教育,在英国牛津大学圣彼得学院任职近十年,在休谟和尼采哲学等领域有深厚的积淀和研究,在牛津大学出版社和剑桥大学出版社有多部著作编著出版。近日应“财大短期外国专家项目——尼采思想中的创造、自我和自由”邀请来访,先后于17,18,24,25日开设“尼采论自我”(3次)和“学在牛津”(1次)系列讲座共4次,地点在万博体育maxbextx官网首页同新楼113室。
四次讲座内容概要如下:
讲座一:首先谈了西方传统中关于自我的视角。这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作为实体的自我,譬如笛卡尔及精神实体,它们同时提供历时和共时的同一性,区分于物质的质料(“自然”),服从于其自身的理性法则。另一个是作为行为主体的自我,譬如贝克莱及“精神”,作为一个单一的,不可分的,能动的,能够产生、结束或改变任何事物的存在的自我,它是行为和控制的中心或所在地。此外,自我是可知的,心灵的本性对于思想者是透明的,意志——行为——是可知的(我们的动机和理性对于我们是透明的)。接着谈了尼采对传统视角的弃绝。这体现在三个方面:自我是多,自我与自然没有太大区别,自我不可经由意识认识。
讲座二:我们将自我视为“主体多样性”,“一个经由动机和影响建构的社会”(《超善恶》12),“一个由许多‘灵魂’建构的社会”(《超善恶》19),立于“命令和服从”的关系之中。动机的安排是分等级的,并且这样一个等级构成了一个人的是其所是。生物学造物的动机中的某些有着意识的维度。动机的感情维度几乎不揭示动机的目的和功能。意识的状态,但并非自我意识。
讲座三:谈了人和自我创造,自由和意志等问题。“最自由的行为是那种:我们自身最强壮的、最好地实践着的本性在其间勃发,以此方式,与此同时,我们的智力显示出其引导性的一面。”(10:258)
讲座四:谈了牛津大学的历史、建制、入学要求、申请要领、圣彼得学院和哲学系的情况等、财大学生可能感兴趣的专业等。在学校和学院各级领导和同事、学生的大力支持下,本系列讲座圆满结束。学生们积极参与,并与教授进行了很好的互动。该项目的负责人、哲学系副教授汪顺宁博士主持了四次讲座,并与彼得教授进行了深入的学术探讨与交流。在去年已经邀请了彼得教授来访,开设了关于尼采美学方面的系列讲座之后,今年能够再次邀请他,再次就尼采美学领域深入开展学术交流,无疑可以进一步增强双方的学术联系。希望借此在今后的国际化学生培养和学术研究中进一步发挥作用。
Peter Kail教授发言
学生听讲座
师生合影
(供稿:汪顺宁 供图:听众中某位不知名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