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发表三周年之际,5月17日,上海市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在市社联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市社联共同主办。参与本次座谈会的有: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徐炯、上海市社联主席王战、上海财经大学资深教授上海财经大学万博体育maxbextx官网首页原院长张雄、上海市美国学会会长黄仁伟研究员、中国社会学会会长、上海市社会学会会长李友梅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瞿骏教授、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张晖明。市社联专职副主席、市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建设办公室主任解超介绍了本市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建设的相关工作情况。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出响亮有力的动员令。三年来,上海理论界认真学习贯彻讲话精神,积极参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形成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通过学习贯彻讲话精神,社科理论界的研究方向更明,研究导向更正,创新劲头更足,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成效正逐步显现出来。
张雄教授在会上做题为“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的交流发言。(以下文本为交流内容节选)
“一、“中国话语”的哲学寓意。话语,形式上看,是文本、教条或语言体系;实质上看,是精神的承载。中国话语就是中国精神、国家精神的表达,尽管话语表达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话语表达的核心价值观只能是确定的、完整的、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二、中国话语权与世界历史进程的关系。(1)一个国家的话语,既是该国文明的集中体现,又是世界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中国话语的时空坐标:应当是世界历史进程。一个民族或国家有无进步,衡量的参照系不同,所得出的答案也不一样。
三、如何增强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作为一个国家的话语,和这个国家的话语权,是不可直接等同的。从话语到话语权的拥有,它是一个对象化的运作过程。最重要的是“他国群体”对当事国话语权的接受或认可。中国话语权的提出,既来自中国自身发展的诉求,更来自世界历史发展进程对中国的呼唤。我们尽管在经济发展方面已经达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能级,但最重要的是,中国话语体系的建构,还不能满足世界历史进程发展的需要。
检讨起来,主要存在着三方面的问题:一是环境挑战的严峻性和复杂性。二是哲学社会科学功能的虚脱性。
最后一点就是我们怎么办?就面对了我们40年的改革开放的经验,面对无产阶级革命家给我们重要的提示,比对坐标的提示我们怎么办?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应该提出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在改革开放40年的背景下,应该进入自我反思的阶段……我把40年来的改革开放看成是感性的、经验的、生产的、对象化、劳动的结果,哲学社会科学像黑格尔说历史到了成熟的时候,猫头鹰该起飞了,用思想、观念、逻辑、本质概括散性、碎片化、经验、质量的现实,我们要简单描述应该进入了反思,进入了笛卡儿思考,放弃了思考和反思,没有真正触及到概念本身的本质,所以这个自我意识,我们自觉反思不是从自我走向非我,最后变成了无我,而是从自我走向非我,再回到一个更高意义上的自我,我们要有这样的魄力,如果只懂得抽象的肯定和抽象的祝福,永远肯定、永远祝福,总有一天我们会灾下来,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必须学会自觉自我否定,恩格斯在反杜理论里面讲到,不是踩死昆虫,而是扬弃,而是保持自我发展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主体性,这一点我们有没有准备?有没有魄力?这是真正我们的话语权建立非常重要的实质性的问题。”
(撰稿: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