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金融社会学工作坊”圆满举行
2019年12月8日,首届金融社会学工作坊在上海财经大学豪生大酒店顺利举行。本次会议由上海财经大学万博体育maxbextx官网首页经济社会学系、《社会学研究》编辑部、中国社会学会经济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主办,上海财经大学万博体育maxbextx官网首页经济社会学系承办。本次会议自筹备以来,受到了各方的支持与帮助,来自中国社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南昌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等高校的三十余位专家参与本次会议,并有二十余位学者对其研究进行了专题发言。
参会专家合照
开幕式由上海财经大学万博体育maxbextx官网首页副院长刘长喜副教授主持,上海财经大学万博体育maxbextx官网首页院长陈忠教授致辞并宣布开幕,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社会学系的刘少杰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编辑部主任杨典研究员、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社会学系、中国社会学会经济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会长李国武教授分别进行致辞,并对本次金融社会学工作坊予以支持和鼓励。
上海财经大学万博体育maxbextx官网首页陈忠教授致辞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社会学系刘少杰教授致词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编辑部主任杨典研究员致辞
中国社会学会经济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会长李国武教授致辞
本次会议共有五个单元,一个主论坛和四个分论坛。主论坛分为三大主题,分别是行动选择与投资决策、金融与国家治理以及金融制度与金融社会学。主论坛的第一部分由南京大学汪和建教授主持,北京大学陶林副教授担任点评人,该部分聚焦于“行动选择与投资决策”。中国人民大学刘少杰教授通过对经济学中关于选择理论的梳理,从社会学的角度对不确定状态下的理性预期与感性选择提出了新的见解。他将社会形态的变迁分为三种类型,提出目前我们处于带有“流动的不确定”性的网络社会,在网络社会中面临着海量信息,这种海量的信息引起了主、客观的不确定性。复旦大学桂勇教授的发言聚焦于二级市场投资决策的理解与分析。桂勇教授从社会科学对人类行为与人类社会的认知的角度出发,提出价值投资理论是二级市场投资决策的正确模式,并形成了以估值体系、企业管理与文化、生意模式为三大要素的分析框架。在提问环节,点评人肯定了两位学者研究的价值与意义,并且就海量信息的核心特征、海量信息内部的匮乏性与有限性以及回归价值投资的双重内涵进行了进一步讨论与提问。
中国人民大学刘少杰教授进行主题发言
北京大学陶林副教授点评
复旦大学桂勇教授回应问题
主论坛的第二部分由上海大学甄志宏教授主持,点评人为中国人民大学王水雄教授,议题为“金融与国家治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杨典研究员围绕金融与县域治理体系现代化进行了报告。他首先梳理了中国金融社会学值得关注的重要议题,如金融与地方政府治理、金融风险的制度与社会根源、金融的社会干预机制等。县域治理对于我国有着重要意义,也面临着诸多难点,金融可以在县域政府治理和县域企业治理和产业发展两大方面发挥其特殊作用,如财政体制的改革、政府债务化解、县域招商引资。上海财经大学刘长喜副教授做了题为“金融化与国家能力的提升”的报告。该研究从金融的视角分析国家能力的变动,认为中国通过国家主导的金融化机制实现了国家控制与动员资源能力的增强,金融化本质上是经济社会资源向金融系统的集聚。并且金融化带来的国家能力的增强进一步引发系列的国家治理效应。在点评环节,中国人民大学王水雄教授对两位学者的报告进行了肯定,并且提出了更进一步的问题,如政府和金融企业的关系如何在产业发展中起作用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杨典研究员进行主题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王水雄教授点评
主论坛第三部分议题集中在“金融制度与金融社会学”。本部分由江西财经大学尹忠海教授主持,由南开大学王星教授负责点评。清华大学郑路副教授基于“清华大学社会与金融中心”开展的学术研究工作,介绍了金融社会学相关研究,包括传统家庭观念、金融信息信任与城镇居民商业养老保险参与;金融素养、社会资本与农户创业绩效;网络信贷中的债后管理研究等。中央财经大学李国武教授从美国的金融化经验分析出发,认为美国的技术创新并不像人们通常所认为的那样完全依靠私人风险投资,而是政府资助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进一步提出股东价值至上理念导致美国创新公司的金融化,进而致使创新与制造基础的分离。上海财经大学韩亦副教授从知识社会学、科学社会学和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理论视角出发,指出传统经济学与经济社会学难以对当代金融界呈现出许多新的组织和经济现象做出合理解释,并从“介入性”视角会对金融社会学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清华大学郑路副教授进行主题发言
中央财经大学李国武教授进行主题发言
上海财经大学韩亦副教授进行主题发言
南开大学王星教授点评
场下听众积极回应
分论坛一围绕“社会金融化”展开。中央财经大学王修晓副教授担任主持人,清华大学郑路副教授与上海社会科学院刘炜老师参与点评。中国人民大学王水雄教授从二人银行挤兑模型与多人银行挤兑模型出发,加入互动仪式等社会学理论,探讨影响金融波动的结构性背景。上海财经大学苏熠慧副教授从“中国金融行业的文化是什么”的问题出发,展示了中国金融精英的面孔以及背后的“务实”文化,即权威主义、专业主义和对稳定性的追求,并认为中国金融精英与美国金融精英文化差异的背后是国家与金融市场关系的不同。上海财经大学邢婷婷老师则以财富焦虑为切入点,观察在金融化的过程中人与环境之间的交换是如何进行的,金融时代的文化、观念和社会共识如何得以建构,“社会自我保护”的内在机制有无可能得以生成,研究发现金融化通过三种张力影响微观行动主体:财富快速获取与稳定持有之间的张力、自我能力评估上扬与阶层位置评估下移之间的张力、预期周期缩短与实际周期不可控之间的张力。中国社科院向静林老师从金融社会学视角出发,将地方金融治理置于其所处的结构情境中进行考察。通过比较技术、结构与环境治理三个维度的差异,发现与技术治理和环境治理相比,结构治理因其治理能力和政绩信号较强、任务压力最大、所需成本较低,常常是地方政府在金融治理中的主要策略。自上而下从常规治理机制到运动型治理机制的切换,会加剧地方政府对于结构治理策略的倚重;这样的治理选择,可能带来地方政府对于市场的介入、行业发展的波动不定和治理能力难以提升等困境。上海财经大学王鲁峰老师以“炒鞋”为切入点,揭示了制度视角下的消费品金融化过程、原初动力与行动者的互动过程,研究发现文化的酝酿与稀缺的供给导致符号的形成,互联网技术使信息传播和价值流动成为全球化的过程,同时平台化、虚拟化使跨越时间和空间成为可能,资本介入使市场体量急剧增大,带来了新的风险。
上海财经大学邢婷婷老师 中国社科院向静林老师 上海财经大学苏熠慧副教授
上海财经大学王鲁峰老师 上海社会科学院的刘炜老师 清华大学郑路副教授
分论坛二的主题聚焦“金融与城市发展”。本论坛由中央财经大学李国武教授担任主持人,上海财经大学张彦教授和上海大学刘玉照教授担任评议人。南开大学王星教授基于德国学徒制历史演进化对技能形成和社会保护进行了社会学分析,通过学徒制的历史演进过程论证了三个理论判断:一是合作主义传统的延续和创新是德国学徒制有效技能新成的制度基础;二是耐心是制造产业竞争优势的重要驱动力;三是技能导向而非文凭导向是有效技能的前提,并认为此对中国的工业社会学发展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南昌大学梁波副教授介绍了“低端”产业投资的内卷化现象,分析了主要原因和影响机制、可能的后果等。在投资需求过剩和低行业准入门槛两大常规解释基础上尝试提出宏观、中观、微观三层面的新解释。并提出低端产业投资内卷化的可能后果,即家庭金融资源(财富)投资浪费及社会性资本配置的低效率、风险增加和景气信心降低。国家制度层面应该通过扩展投融资渠道、社会预期介入等方式,有效防范低端产业投资“内卷化”现象及其可能带来的家庭金融风险。
江西财经大学尹忠海教授从马克斯韦伯的一个论述片段谈起,联系拜占庭帝国的命运对威尼斯的金融业兴起进行介绍,他将历史社会学与金融社会学进行结合,并认为这将是重要的研究取向。上海财经大学孙哲老师从全球城市视角下探讨住房金融化,提出住房是金融化的重要载体,住房金融化正在从住房商品化过程中再次脱嵌。上海以“全球城市”为目标,住房金融化趋势逐渐明显。在“房住不炒”的国家调控政策下,保障房与住房市场的建设正在成为避免过快金融化的措施,但同时也具有被再次金融化的风险。上海财经大学于沁老师讲述了住房资产与人群分化的实证研究。该研究是基于住房不平等的研究背景,对住房
平等带来的人群分化效应进行探究。于沁老师介绍了运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相关数据,分析住房不平等造成的人群分化效应的结果,最后提出关键结论,即住房资产不平等影响人群分化,由住房资产不平等带来的人群分化呈非线性特征。在点评和提问环节,上海财经大学张彦教授认为南开大学王星教授的研究进行了不少实证调研,是夯实的基础研究而非浮于表面,给予他很大启发。张彦教授认为梁波副教授从建构和解构两方面来介绍低端产业内卷化,给大家展示了一个金融社会学的研究视角。上海大学刘玉照教授对江西财经大学尹忠海教授、上海财经大学孙哲老师、于沁老师的研究进行了点评。刘玉照教授认为尹忠海教授的研究问题非常宏大,从历史社会学角度看威尼斯金融的兴起并对结合历史社会学和金融社会学的做法表示支持。刘玉照教授认为孙哲老师从全球城市出发介绍了上海定位于全球城市中住房金融化的过程,其中展现的逻辑关系十分重要,并需要进一步论证金融行业与上海其他产业之间的关系。针对于沁老师的研究,刘玉照教授提出人群分化本身说明了什么这一问题值得讨论。
南昌大学梁波副教授 上海财经大学孙哲老师 上海财经大学于沁老师
南开大学王星教授 江西财经大学尹忠海教授 上海财经大学张彦教授 上海大学刘玉照教授
分论坛三的主题是“金融与社会治理”。分论坛由上海财经大学韩亦副教授主持,复旦大学桂勇教授和北京大学陶林副教授点评。上海财经大学吴淑凤老师将驱逐现象作为研究对象,认为金融化是全球驱逐现象产生的结构性动力,驱逐的金融化揭示出当代资本主义积累机制中的失序现象以及资本主义生活世界金融化新的可能。中央财经大学王修晓副教授从国家治理组织模式差异的角度出发,揭示了中国金融成了官僚体制压制、掠夺民间财富的技术手段的特殊现实,历史地考察造成“金融大分流”现象的制度根源。上海财经大学张淼副教授集中围绕如何科学测度社区治理发展状况,介绍了社区治理基本概念、国外社区经验、我国社区治理发展状况与社区治理发展指数和综合评估的基本原则,探讨采集社区治理基础数据的主要途径、如何形成社区治理发展指数、评估机制。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马莹老师试图解释中国民营企业脱实向虚的机制是如何发生的,通过分析中国民营企业脱实向虚的金融化、债券化、流动性危机三个阶段考察不同阶段背后的中国政府救市、促进融资和去杠杆三种金融制度并提出未来将在认知层面展开研究的展望。上海社会科学院的刘炜老师从辉格党与托利党为夺取议会控制权而展开的党派斗争这一视角出发,分析政治力量与商业竞争关系进行历史性分析,以党派联合的政治嵌入揭示英国股票市场的形成过程。
上海财经大学吴淑凤老师 中央财经大学王修晓副教授 上海财经大学张淼副教授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马莹老师 上海社会科学院刘炜老师 复旦大学桂勇教授 北京大学陶林副教授
分论坛四以“金融与经济社会发展”为主题。本单元由上海财经大学张彦教授主持,南京大学汪和建教授和上海大学副教授甄志宏进行点评。上海财经大学李斌博士分享了他与刘志阳教授关于知青下乡的经历与社会创业的研究,从印记视角探索企业家参与社会创业活动的来源和形成机制。研究认为这对于理解中国情景下社会创业是如何产生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上海商学院的张莉老师指出,金融社会工作正成为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新兴领域,对于金融社会工作的内涵辨析和本土化思考是十分必要的。发言探讨了金融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金融社会工作的重心与聚焦点。
上海财经大学范文老师认为中国城市滨水开发的背景和逻辑与西方国家有所不同,从江苏、浙江省域112座中小城市滨水区建设的特征,讲述了中国城市滨水区开发的社会机制。上海财经大学刘思哲老师将CFPS家庭动态调查基线数据与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相结合,分析了地区经济因素对外来务工人员精神健康的影响,也讨论了对产生这些结果的可能解释和相关政策的建议。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刘赟斌也带来了她的研究。她认为以往的研究多停留在债务制度监管和央地财政对弈的解释中,而没有揭开地方债务得以形成的黑箱。她补充了地方债务参与者的社会互动过程,从微观视角入手研究了地方债务的形成机制。在点评环节中,汪和建教授肯定了李斌博士所带来的知青研究的重要性以及突破性,建议在此研究中需要对知青社会创业的多样性动机结构和创业背景加以思考。另外,汪和建教授还分享了他对金融化风险与国家关系的思考,也提出了农民群体在土地金融化过程中的权利问题。甄志宏教授也讲述了中西方城市滨水区开发的公共性与商业性的不同,提供了不同的数据梳理思路与理论对话的方向。同时,甄志宏教授也为地方债务的研究提供了建议。
上海财大刘思哲老师 上海财大范文老师 上海商学院张莉老师 南京大学汪和建教授